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阿鏜樂論之四:論聲、情、韻

一  唱歌聽歌,標準何在?
   阿鏜認為,第一在聲,第二在情,第三在韻。  

二  前人有“聲、色、藝”之說。“色”,其實屬視覺範圍,可以不論。“藝”涵蓋面太廣,所指不夠明確。不若拈出“情”與“韻”,直觸問題之核心。  

三  以人作比喻,聲如身體,情如靈魂,韻如衣服。  

四  聲有“五要”“十能”。   

五要是:要穩定、要乾淨、要集中、要通透、要圓潤。

十能是:能剛能柔、能強能弱、能高能低、能松能緊、能連能斷、能快能慢、能明能暗、能遠能近、能真能 假、能放能收。  

五  有人天生一副好嗓子,可是或未遇明師,或方法不對,或用功不足,或悟性欠佳,終生徘徊在美聲花園之外,殊為可惜。李可染先生成名甚早,可是四十多歲才拜在齊白石、黃賓虹兩位大師門下,當“白髮學童”;七十多歲仍天天勤練基本功,加上創造力過人,終於成為當代最有成就的中國山水畫大師。有志於歌藝者,也當如是。   

六  聲音好不等於歌藝好,可是沒有好聲音,歌藝肯定不會好。同理,感情豐富不等於歌聲動人,可是缺了感情,歌聲肯定不會動人。   

七 完全無情的歌唱,不是沒有,可是不太多。較常見的是感情不足、不對、不准確。就如同雖然是真人、活人,可是有疾、有病,不是個健康人。   

八  做人宜收斂,藝術宜誇張。
   在台下,不能把一說成二,更不能把二說成三。在臺上,一卻要誇張到十,甚至百,才有藝術效果。   

九  讀李白的“一日須傾三百杯”,何等過癮、痛快!如變成“一日須傾三大杯”或“三十杯”,便索然無味。數字尚如此,何況感情乎!   

十   所謂“喜、怒、哀、樂”,不過是情之粗略分類。除此之外,世間不知還有多少種情。例如,父母子女之情、男女相愛之情、思念故鄉之情、虔敬上帝之情、謝天謝地之情,憂國憂民之情、豪氣萬丈之情、感懷身世之情、悲憤欲絕之情、欲哭無淚之情、愛恨交加之情、悲喜交集之情、左右為難之情、欲拒還迎之情、欲哭反笑之情、喜極而泣之情,等等。


十一  即使同一種情,也有不同類型。例如“喜”,就有遊戲之喜、節慶之喜、頓悟之喜、得獎之喜、新婚之喜、父母健在之喜、初為人父(母)之喜、女兒出嫁之喜、妻賢子孝之喜、良朋聚會之喜、受到稱讚之喜、讀到好書之喜、美夢成真之喜、比賽大贏之喜、得報大仇之喜、寬恕仇敵之喜、久旱逢甘露之喜、他鄉遇知交之喜、莫名其妙之喜、沾沾自得之喜,等等。再分細些,同是遊戲,張三與李四不一樣;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時空,面對不同人時,其感受、想法也不一樣。如此推算下去,情之種類,休止千萬!簡直無窮無盡!   

十二 藝術家要表現、表達好這無窮無盡、各不相同的情,前提條件是能夠感受、理解、分辨它們。情冷感者固然做不到,即使天生對情敏感而細膩者,如不多讀書、多看戲、多接觸各種不同藝術、多向大師學習,恐怕也做不到。廣泛的文化修養、藝術修養,其重要,絕不下於苦練本門功夫!   

十三  聲、情之後,更難得、更難論的是韻。 難得,是因為“繞梁三日”,聲情莫辦,唯韻能之。難論,是因其無形無貌,所指不明。 

十四 “韻腳”、“押韻”、“風流韻事”之類,屬形而下範疇,本文不論。“神韻”、“氣韻”,與感情是否充足、準確有關,也不論。要論者,一是“韻味”,二是“餘韻”。   

十五 韻味何所指? 各種變化是也!聽一位“彈得不錯”的學生,演奏舒伯特(Franz Schubert)的降B大調即興曲(Impromptu in B flat Major,D935 No.3),然後聽霍洛維茨(Vladimir Horowitz)演奏的同一曲,當可明白什麼是韻味,什麼是變化。   

十六 鋼琴本來是無韻味的樂器,可是在霍洛維茨手下,卻充滿音色變化、速度變化、層次變化,教人驚豔、著迷,百聽不厭。   

十七 聲樂家得天獨厚,除了可變化音色、變化速度之外,還可以變化音高。上滑音、下滑音、大滑音、小滑音、不同幅度的抖音,各種各樣樂器奏不出的裝飾音、倚音、?音,都是聲樂家“獨門武功”。講韻味、變化,器樂家是萬萬及不上聲樂家。據霍洛維茨本人透露,他獨特的句法、韻味,是從某位老一輩義大利男高音歌唱家的唱片中學來的。那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發人深省。   

十八 西方女高音歌唱家,筆者獨賞安琪蕾斯(Victoria de los Angeles)。論聲,她比不上妮爾遜(Birgit Nilsson);論情,她不如卡拉絲(Maria Callas);論技,她輸給芭托蕾(Cecillia Bartoli)。可是論韻,她得分最高。一曲普契尼的“人們叫我米米”,令人每一個細胞都隨著她的歌聲起伏、律動。這就是韻的魅力、威力。   

十九 中國的地方戲曲,從京劇至黃梅戲,從豫劇到越劇,都無不極其講究韻味。紅線女一曲“昭君出塞”,新馬師曾一曲“萬惡淫為首”,風靡南國數十年,幾近家喻戶曉。筆者小時聽過,到老仍然記得,那也是韻味之功。   

二十 中國傳統樂器,特別注重韻味。管平湖的古箏、陸春齡的笛子、閔惠芬的二胡,都具有一種別人學不來的韻味。內子是百分之一百的音樂門外婦,筆者不在家時,她最常聽的CD是林石城的琵琶獨奏。相同曲目,別人演奏的唱片有好幾張,她都不大聽。問其原因,答曰:“這張才夠韻味!”



二十一 韻味從何來? 答案是:來自變化!換句聳人聽聞的話來說是:來自不准確!  

二十二 音高、節奏,完全準確就沒有韻味。 上百人合奏的交響樂,不能不講求高度準確,所以不易有韻味。論韻味,大合奏不如小合奏;小合奏不如獨奏;器樂不如聲樂;西方音樂不如東方音樂,其理在此。  

二十三 音色無所謂準確不准確。然而,那怕是非常漂亮的音色,如果一直不變化,就毫無韻味。   

二十四 學音樂之人,為了音高、節奏準確,不知吃盡多少苦頭。到頭來,卻要學習不准確,否則沒有韻味。真是令人情何以堪! 想得通麼? 如想不通,請讀幾遍李可染先生的名言吧:“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仍想不通,請挨一記齊白石先生的當頭棒喝:“學我者生,像我者死!”再想不通,可以考慮改行。
  

二十五“餘韻”又何所指呢?結束得耐人尋味是也。古人說:“言有盡而意無窮”。在音樂上,則是“聲有盡而韻無窮”。   

二十六 餘韻,一半來自感情表達得含蓄,另一半來自尾音收得講究。   

二十七 俗語說:“好頭不如好尾”。此話有理。做人、做事、奏樂均如是。當然,能好頭好尾最好。萬一開壞了頭,更須力求“好尾”。所以,凡大師級演唱演奏家,一句、一段、一曲結尾,無不全力以赴,絕不隨便,絕不掉以輕心。   

二十八 收尾分強弱兩種。強收要放盡,要有餘音。弱收要漸慢、漸弱、收圓;沒有聲音之後,還要在無聲中至少堅持幾秒鐘。“此時無聲勝有聲”,確實如此。
  

二十九 某合唱指揮,在一曲應弱收之曲終處,用了一個大手勢,像關公砍大刀般砍下去,把餘韻破壞得一乾二淨。從此,筆者終生不再捧他的場,更不敢把作品交給他指揮。 

三十 “一曲何止值千金,音音字字撼人心。盪氣迴腸聲聲韻,始信繞梁三日真。”
    這是筆者題贈給某位歌唱家的打油詩。詩中不但表述了欣賞與感謝,更表達了筆者對每一位歌唱家的厚望。
   願天下歌唱家演奏家,人人聲情韻俱佳!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