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自然水域的垂釣技巧

1、季節要掌握

  春天是釣魚的黃金季節,但在自然水域卻未必如此。自然狀態下的水,通常都較清瘦,水相對較深,因陽光照射不透而較寒。雖然淺水處溫度升高,但有的也多是一些小雜魚和小鯽魚,很難釣到像樣一點的魚兒來,而大一點的魚仍然在深水處活動,很少近岸。而春末至立夏,正是魚兒產子之後急需補養之時,此時氣溫回升,大地變暖,才正是「開釣」之時,可一直釣到臘月寒冬。

  2、選位有學問

  自然水域,尤其是大型湖泊,水廣魚稀,地形複雜。要判斷哪裡有魚確實是困難的事。但凡事都有一定的規律,魚要生存,就必然有它們的生息繁衍之所,那些灣、漢、草、坑、潭、角等等,是魚喜歡去的地方,也是釣魚人的好釣位。這其中,特別注意要突出奇特二字,即異於大環境的地方。

  3、釣底最關鍵

  自然水域可浮釣的魚類,雖然很多,但有時間上的限制。上層魚類如翹嘴舶、紅得(包括黃尾、黑尾近紅鱍魚類)、烏魚等,在春末夏初上鉤率最高,但隨著盛夏的來臨,底棲魚類的頻繁活動,以後雖然也能釣到,但數量很少,草魚雖也是中層魚類,但從歷年的垂釣經歷來看,吃底鉤的機率遠遠高於吃浮鉤。這是因為在自然水域裡,由於生存的嚴峻,迫使一些中上層魚類漸漸地養成了在水底覓食的習慣,加之更多的是一些諸如鯽、鯉、青、鯰、鱖等底棲魚類,所以,釣底最重要。

  4、釣餌齊全.釣法多變

  魚類的食譜很廣,葷的、素的、孬的、好的,只要是需要,只要它感覺到餓,在它們眼中都是美味佳餚。同時魚類的食性又很雜,今天吃素,明天可能就會吃葷。通常情況下,大魚吃素,小魚吃葷。但大魚相對來說比小魚少,比小魚精明,所以要想釣大魚,就有可能會被「剃光頭」,小魚總比大魚多,用葷餌下鉤,多多少少總能釣到一些,雖然沒有那「重量」,卻有那「數量」。

  魚種不一,釣法就要多變。這種方法不行可換其他的辦法一試。底層魚沒有就釣上層魚,手竿不行換海竿,短線不行換長線,大鉤不行換小鉤。但要有個度,那種手竿海竿全用,葷餌素餌任選,短線長線齊上的辦法並不可取,同時也易誤事,有時魚沒能釣上一條,人卻累得夠嗆。

  5、忌「走」重「守」

  在自然水域垂釣,最講究的是「守」。要耐心地候魚進窩,一旦選好釣位,就要堅持以守為主,切不可不上魚就跑。因為人在岸上,魚在水下,誰知道魚兒啥時候進你的窩?如果沒有耐心和毅力,拿著魚竿把魚找,適得其反,又怎能上魚?一般情況下,只要釣點選擇合理,餌料對路,遲早總會上魚的。

  6、夏秋夜釣多豐收

  炎熱的夏天,烈日當空,酷暑難熬,有時很難釣到魚,而夜釣則不同,因為夜間較安靜,氣溫也比白天低,魚兒愛到岸邊覓食。實踐證明,夏秋兩季,從下午的16一17時至黎明前的4-6時,均為魚的攝食高峰時間,特別是一些白天難釣到的大魚,夜晚卻會輕易地上鉤。

  7、誘餌要數量.釣餌取自然

  一般來講,大水面的魚比較分散,活動範圍廣,要想將魚聚於一處,除釣點的因素外,誘餌的用量至關重要。誘餌下得越重,時間下得越長,越易聚魚。不必擔心會把魚餵飽。誘餌多、大,目標就大,魚進了窩,一下吃不完,就會留在窩中。如果定時定量投放餌料,時間長了,魚會越釣越多。誘餌宜選用耐泡的不易化散的塊狀餌料為主,如:熟紅薯、土豆、南瓜、青草、菜籽餅塊、酒糟等等。

  野生狀態下的魚類,吃慣了野食,有的已養成了口撤,人工合成的餌料固然好,但取材自然的「餌料有時會更有效。如釣鯽魚時,麵團、蚯蚓本來很適用,但卻有個最大的缺點,那就是愛招引小雜魚,小雜魚鬧鉤令人頭痛,但若換上活蝦餌,情況就會明顯轉變,最起碼小雜魚不愛追逐,若釣餌落底後漂往上拱,準是鯽魚無疑,能吃蝦的魚一定不會小,這一點是肯定的。

  再如草魚,典型的草食性魚類,但青草、紅薯、餅塊、蚯蚓都能釣到,似乎又是雜食性。草魚除了愛吃植物性餌料外,對一些自然界的活餌也是情有獨鍾,如螞炸、蛆蟲、地蠶、青蟲等,可見這些天然餌料的效果非同一般。在自然水域裡,運用餌料的基本原則是:以天然食物為主,以人工餌料為輔。

  8、提竿要賑程時機

  野生魚一般較機警,海竿糟食釣法釣底層魚時,對於吸人口中的裸鉤,魚會本能地將鉤吐出,若提竿遲了,易造成跑魚。手竿用包食釣法,因餌將鉤於包進去,魚吃餌時接觸不到鉤尖,再加上水淺線短,所以應稍遲提竿為好,提竿早了,鉤子尚未進人魚嘴深處,易跑魚。

  9、溜魚有技巧

  海竿(包括手線釣)由於線長,拋得遠,3~5千克重的魚在水下,你根本感覺不到這魚有多大,若耐不住性子,急於起魚,則極易造成線斷魚跑。手線也一樣,老手感沉重,根本拉不動,或牽動困難,則要做好長時間遛魚的準備。相反,則可以盡快牽魚近岸。而手竿由於是近岸釣,若長時間的遛魚。容易驚散窩內其他的魚,故應短遇或少遍甚至不退,能不遇就別通,如非通不可,則應牽魚出窩,免得驚跑其他的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