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劇詩的創作原則
音樂劇中劇詩的創作是一項非常複雜和精細的工作,除了考慮劇作本身的諸多因素之外,還要受自身創作規律的約束。
在劇詩的創作過程中,不同時期的劇詩作者根據創作中遇到的實際情況,不斷地修訂和補充劇詩創作的原則,主要還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注意:
首先,音樂劇中的劇詩必須要有助於觀眾瞭解劇情。著名劇詩作者桃樂茜?菲爾德在談到劇詩時,這位從事創作五十餘年,先後同傑羅姆?科恩、吉米?麥克修和塞?科爾曼合作的經驗豐富的專家深有感觸:“劇詩只有在恰到好處地表達了你的心聲時才散發出無窮的魅力。不要輕易下結論某個劇詩是最好的——你也許會被它騙了。怎樣才能寫出好的劇詩?想想觀眾這時最想說的是什麼,然後用最有趣、最優雅的方式把它表達出來就行了”。
其次,劇詩必須要避免使用複雜的、拗口的辭彙,用最簡煉、最樸素的語言來表達劇情和情感。當初百老匯劇詩藝術的奠基人喬治?科漢就是憑藉簡煉和平易近人打動挑剔的觀眾的。作為舞臺表演藝術,劇詩必須要充分考慮到節目的現場性和台下觀眾的需求。如果僅僅為了展現劇詩作者的文學才華而採用一些常人所難以聽懂和理解的詞語,必然會大大減弱觀眾的理解力,從而難免會本末倒置,得不償失了。
再次,兼具娛樂性和創造性的韻腳設計是為音樂劇中的歌曲增色的另一個重要技巧。自從威廉姆斯?吉爾伯特在19世紀80年代制訂了劇詩創作所需遵循的規範之後,韻律的運用就成為一名劇詩作者手中最有力的武器。通過韻律的安排和使用,可以使歌曲獲得獨特的喜劇效果和藝術感染力。那些出色的劇詩作者都能夠熟練地掌握韻律的技巧,可以輕易地從眾多的詞語中找出具有相同韻腳的單詞,然後把它們巧妙地加入歌曲中。一般情況下,劇詩的韻腳出現在一句劇詩的末尾,但也有時也會出現在句子中間,兩種類型都能夠使劇詩聽起來更加順口和對稱。像桑德海姆在《太平洋序曲》的“菊花茶”一曲中,成功地將“herb”、“superb”和“disturbances”巧妙聯繫在一起。科爾?波特更是在《吻我,凱特》中將韻腳安排的技巧發揮到了極至。在那首《溫習你的莎士比亞》中,他創造性地用發明了“nussing”來指代“nothing”,從而我們能夠看到“heinous”和“Coriolanus”,“fussing”和“nussing”的絕妙搭配。
出色的韻律往往使歌曲得以從眾多曲目中脫穎而出,這也是評判劇詩作者優秀與平庸的重要標準之一。科爾?波特的“你使我快樂”(I Get a Kick Out of You)中有著著名的“五韻腳”(fly-high-guy-sky-I),自從艾索?摩曼在1934年的《萬事成空》中首次演唱了這首歌曲,觀眾們就深深喜歡上了它。毫無疑問,平庸的韻律安排,充斥陳詞濫調的劇詩,或者根本不押韻的對白必然不能贏得觀眾認可。
另外,音樂聲音也一定要適當,過大的樂器演奏聲會掩蓋劇詩的內容,使觀眾不知所云,從而會使劇詩的魅力無法展現。
二、直覺在劇詩創作中的作用
應該注意的是,儘管上述劇詩創作的幾個原則都非常重要,但創作劇詩並不需要亦步亦趨地完全遵循上述原則,因為那樣做有可能會使創作者靈感全無。劇詩創作中最本質、最有效、最能打動觀眾心靈的還是在於劇詩作者的直覺。他需要仔細聆聽來自內心深處的感受,認真揣摩劇中人物所處的情境,不受任何打擾和影響,讓思緒自由地馳騁,筆隨心轉,寫出真正符合劇中人物身份和劇情的唱詞。
之所以直覺對於劇詩創作如此重要,是因為劇詩以及歌曲雖然經過反復推敲,但它們並不是刻意為之的結果。劇詩更是劇詩作者聽到音樂之後所做出的第一反應,是真正的內心的衝動。它用最簡單和最純樸的語言營造了最完備、最豐富的劇場情感,它是純潔的、不造作而渾然天成的。它是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是經過劇詩作者的精心構思和剪裁之後得到的最為到位的表達形式。
劇詩的創作是一個非常自然的過程,劇詩作者憑藉對戲劇本身的挖掘和對音樂的獨到的感悟,把想法轉變成隨音符流淌的文字。“自由之基”(free-basing)的劇詩創作方法就是直覺至上原則的應用。
簡單說來,就是像繪畫一樣,在一張白紙的最中間寫上劇詩作者認為最重要的話,可以是作品的一個主題,也可以是一句話或一個想法,甚至可以是一個單詞,然後以此作為劇詩創作的出發點,圍繞它展開選材和構思。此時需要劇詩作者集中精力,將腦中不斷湧現的各種想法都記下來。在寫的過程中不要考慮任何句法和語法,只是原封不動地把所想照錄下來。不要遺漏任何一個要點,因為任何一點都可能會成為後面開啟靈感之門的鑰匙。它們就像不同顏色的色料一樣迅速塗滿整個“畫布”,不斷的變化色彩,但以主題的顏色為主色作為參照。在確保寫下了所有的想法後,休息幾個小時,回頭再看這些材料,原本混亂無序的想法可能就會堆積出一條清晰的主線。然後劇詩作者就可以循著這條主線,就像畫家調好主色作畫一樣,對材料進行調整和修改了。從中找出最好的兩三段作為整個劇詩的基本段落,然後以此為基礎,按照上面提到的創作原則和韻律規則加以修整和豐滿,一首非常好的劇詩就誕生了。
百老匯劇詩名家蒂姆?萊斯就是應用直覺創作的高手,他為安德魯?L?;韋伯的名劇《歌劇魅影》中的那首“靜夜曲”(The Music of the Night),就是聆聽內心驛動的極品。“靜夜讓人沉思,我的思維更加敏捷,感觸也更加敏銳;黑暗使人清醒,激發我的想像力,整個人都非常放鬆,正是在這種環境下,讓我的思緒飛馳,此時所要做的,只是簡單幾下渲泄心中所感就是了,我一氣呵成完成了這首作品”,多年以後的萊斯在談到這首心愛之作時仍然眉飛色舞。
“Slowly, gently
night unfurls its splendour
Grasp it, sense it
tremulous and tender
Turn your face away
from the garish light of day
turn your thoughts away
from cold, unfeeling light
and listen to
the music of the night
…………”
是啊,想想還有什麼劇詩更能表達幽靈對戀人的愛慕和內心的孤獨?長夜已逝,黎明未至,也許只有它才能夠撫慰他那面具掩蓋之下受傷的瑟瑟發抖的心靈吧!
在談到劇詩創作時,一位從事多年劇詩創作、有著豐富經驗的資深作者如此形容:“劇詩的創作,就像一個人的成長一樣,是一個孕育、出生、成熟的過程,有它的嬰兒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特點,在每一個不同的階段都會享受到不同的創作快樂,而每一次挫敗都會讓你吸取教訓,一往無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