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江情魚趣v2

四、白鰭豚追逐魚群   
  
  "近水識魚性,近山識鳥音"撒網船漁民,漲潮休息退潮捕魚。漲潮時,魚群都游入江心,岸邊淺水邊魚類很少,長江日夜兩潮,潮隨月轉,農曆正月初一、十五為子午潮,就是中午十二點為滿潮,初十、二十為早晚潮,月月如此,這是千古不變的自然規律。在立春前後,氣溫漸暖,白鰭豚在長江主航道深水處開始追捉魚群,大批深水魚群趕到江灘淺水處,此時漁人撒網,網網有魚。 高產豐收。冬季江心水深處,江底有水沖凹坑,深度有四五十米,魚類喜在凹坑群居,即暖和又安全。這些深水坑槽叫"魚窩",立春前後,風日晴和,撒網船都停泊在大江邊,深夜,在平靜江面,只要聽到白鰼豚的呼氣聲,就是它在追逐魚群,大魚群都游向江灘淺水處,漁民大獲豐收,有時,兩個小時就可捕魚百餘斤,捕魚時間可持續一周,以後魚群就分散了。    

  五、八段溝捕魚蟹,長江邊倒張蝦
  
  筆者家門前有條水渠叫"八段溝",是恆興洲排放山洪的主要水道,在四五十年代,堤外還沒什麼洲灘,江水較深。冬季,岸邊可停泊百擔木船,春雨季節,山洪順水渠排入長江,江中游魚,逆水游入八段溝,下游張網捕魚,一次可捕數十斤,大鰱魚每條重達十餘斤,有時魚群在渠中上游,用土塊擲入水中,鯉魚受驚就往岸上跳,曾有人一次撿跳岸大鯉魚兩條,可見渠中魚群之多。立秋以後,江潮開始回落,八段溝開閘放水,此時菊黃蟹肥。黃昏後,大螃蟹在水閘口一帶,紛紛向岸上爬,附近兒童聚坐水邊,坐等捉蟹,每晚可捉大蟹數十隻。筆者少年時也捉過螃蟹,最多一次,一夜捉肥蟹一百餘隻,大的每隻重達半斤以上。
  
  洲民還有一種獨特的捕江蝦的辦法,就是把趕網口朝下,張逆水大蝦。最初,洲民也不知用此法捕蝦,一次一村婦在江邊洗衣,碰巧有江蝦抓住衣服不放,村婦將大蝦隨衣服拖出水面,洲民受到啟發,遂用小趕網捕蝦。網口向著下游,江蝦逆水而上,遇到水中趕網便抓住不放,三五分鐘起一網,一網可捕蝦十餘隻,一個時辰就可捕蝦二三斤,後來有少數洲民用此法捕蝦維持生活,成為一種職業。
  
  春夏季節,在江邊釣魚,也很有樂趣。釣具很簡單,用麻繩拴住滾溝,穿上大蚯蚓作釣餌,專釣鰻魚、鰱鬍子等,一上午可釣魚十餘斤。大的鰱鬍子有二三斤。

  六、江魚厄運  
  
  1960年以前,恆興洲一帶的江面,江水還沒有受到大的污染,岸邊村民都飲用江水,魚蝦略有減少;六十年代後,採石化肥廠及馬鋼焦化廠投產後,大量工業廢水未經任何處理排入長江,江水污染日漸嚴重,在薛家窪沿江一帶捕捉的魚蝦,雖然鮮活,但沾有污水焦油味,燒熟後往往不能食用。整個長江中下游,較多的工廠及生活污水,都向長江排放,水質逐年變壞,江魚日漸減少;三年自然災害(1959-1961年)之後,國家大抓糧食生產,大面積開湖墾荒,魚類繁殖水面越來越少;後來,江中機動船逐年增多,排放出大量廢油。因此,長江生態環境越來越壞,名貴漁產日漸稀少。1990年以後,長江中游盛產的鰣魚、河豚、鰻魚、刀魚、江蟹等珍貴魚種已很難捕到,而江豬、白鰭豚也相繼消失,江魚遭遇到滅頂之災。因為漁產減少,漁業大隊不得不改行另謀生路,有的跑運輸,有的進工廠,大部分漁民上岸,在採石老牌坊一帶建房定居,並辦了一些小工廠以維持生活,還有極少數漁民故水難離,仍在江中捕撈少量魚蝦,勉強維持生活。恰似三國演義開篇詞描述的那樣"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近幾年,國家環保部門雖全力治理,但要想恢復到四五十年代那樣,已不可能,甚至是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有識之士,都認為將要滅絕的物種之珍貴,同樣,已經消逝的長江中"江情魚趣"也當如此,當年的漁歌唱晚,夕陽歸帆的江面景色,現在的青少年一代人已是看不到了,寫此散文,雖是筆者抒情懷舊,但是能把當年長江中的豐盛漁產、漁民風情留在字裡行間,供後人閒閱欣賞,或可算是一種精神文化的享受。
返回列表